12:罂粟花历史

  12:罂粟花历史

  罂粟的种子由阿拉伯商人携入我国后,唐朝时已经在一些地区种植了。

  罂粟花,灰绿色的茎,花朵硕大,朝天收拢,每一朵都像承接天露的玉碗。它还有一个凄美的名字:虞美人。

  虞美人谢了以后,留下一个青青的葫芦似的果实。大的像拳头,小的也如鸡蛋一般。这时候,就可以开始收获有毒的汁液。这种活儿,通常需要两个有经验的种植农合作。

  一个人在前面,左手托着烟葫芦,右手持刀。轻轻用手在果客上划出刀痕,好象尖锐的指甲刮伤皮肤。片刻之后,罂粟的浆液就从伤口沁出,刚滴出来的时候,像蒲公英的汁,是乳白色的。见到阳光,就缓缓地变做粉红、绯红、酱红……直至血痂般的深紫色。

  这时,后面的种植农相随而上,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扶助烟葫芦,右手的中指沿着凝固为半固体的烟浆一抹,把它收集进随身携带的容器。

  在收获的季节,每棵罂粟的果实,在早晚之间,要被切割两刀。

  大约半月之后,青葫芦已经遍体鳞伤,内里的浆液榨取一干,所有的血液都已淌尽。表皮皱缩,枯黄干朽,像魔鬼遗弃的衬衣。

  在石器时代末期,就有用罂粟治病的记录。那时的人凭着朴素的感情,一定喜欢这种外形美丽而功力深厚的药品。在公元前五世纪的记录中,古老的阿拉伯人,就把罂粟籽磨成粉,铺在焦热的岩石上,让撒哈拉的烈日,将罂粟烤出袅袅青烟。他们围成一个圆弧,追赶着烟雾,吸食这种让人身心欢畅无比的气体。

  不说外国,就说中国。唐玄宗开元年间,陈藏器撰《本草拾遗》,其中写到:“罂粟花有四叶,红白色,上有浅红晕子,其囊形如箭头,中有细米。”

  唐诗里也多有咏及。直接写有“罂粟”二字的有李贞白的《咏罂粟子》,以及无名氏诗《石榴》:“流霞色染紫罂粟,黄蜡纸苞红瓠犀”。

  此外,李白诗《妾薄命》“昔作芙蓉花,今为断肠草。以色事他人,能得几时好。”对此,近人邓之诚先生考证道:断肠草即指罂粟花。

  唐朝人雍陶写了一首《西归斜谷》:行过险栈出褒斜,历尽平川似到家。万里愁容今日散,马前初见米囊花。这里的米囊花,就是罂粟花,也叫鸦片花。

  到了宋朝,罂粟正式进入医书,注明可治疗呕吐、下痢、腹痛等杂症。

  苏轼有诗:“道人劝饮鸡苏水,童子能煎莺粟汤”。其弟苏辙,还有一首《种罂粟》的诗:“罂粟可储,实比秋谷。研做牛乳,烹为佛粥。老人气衰,调肺养胃……”

  当然,它作为诗,没有什么大的意境,但它说明了当时举国上下,是把鸦片作为补品服用的。